2300万年前“木乃伊叶片”,隐藏着远古秘密,考古学家乐坏了
2023-04-21 14:00:10 量宇 草本植物水
远古生物在地球上留下痕迹的方式就是变成化石,但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变成化石,只有遇到了合适的机会,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能够形成化石被埋藏在地下。从目前人类已发现的化石情况来看,动物化石较多,植物化石较少,这说明植物容易受到分解作用的影响。但最近新西兰一支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树叶化石,并从中揭开了一些秘密。

根据报道,一支考古队伍在新西兰南部的一个远古湖泊中进行钻探工作,因为根据考古队的判断这个位于死火山坑上的已经干涸的湖泊底下应该埋藏了生物化石。经过深达100米的钻探,研究人员在其中发现了藻类、甲虫、植物等生物的化石和残骸,其中的叶片化石最受研究人员关注,这片存在于2300万年前“木乃伊叶片”,不仅因为它们的保存完整度较高,还因为它们能反映那个时期的气候。
为什么远古叶片不会腐烂消失?
从公布的化石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叶片的纹路、昆虫啃咬的痕迹等细节都清晰可见,这说明该叶片的保存程度十分完好。对此可能有朋友会疑惑,这些化石中的叶片经过千万年的自然作用为什么不会腐蚀然后消失,反而形成了如此完好的化石呢?对此考古人员表示,埋藏该化石的湖泊拥有十分独特的地理构造。
经过研究发现,这个湖泊距今至少有2000万年的历史,它的地下结构经过上千万年的地质作用已经出现了连续沉积层,这使得其中的含氧量很低。因此可以推测被埋藏到地下的树叶和其它生物并没有给微生物太多机会去分解,这让它们一直保持着低氧的状态。像这样的沉积层次在南半球是第一次发现,也是目前南半球唯一一个。
科学家从叶片化石中发现了什么?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叶片化石时发现它们已经木乃伊化了,所谓的木乃伊化指的是叶片经过自然环境的作用内部的水分几乎都散发干净,从而留下干枯的叶片。这种状态下的叶片保存着相当多化学物质,因此研究人员利用显微镜对叶片化石进行观察,然后惊讶地发现其中的一些细微纹理和小孔依然清晰可见,它们是树叶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通道。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叶片化石中的碳同位素进行检测,然后把检测得到的数据与中新世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中新世时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0.045%,而之前研究的理论值是0.03%,这说明之前的理论值与实际值存在较大的偏差。
从叶片化石中得到的发现又说明了什么?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中新世时期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现在的二氧化碳含量相比,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大约是0.0415%,这表明中新世时期的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还要高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对叶片化石的形态观察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后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会相应地提高,从而导致植物的繁衍速度更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形成“全球绿化效应”,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几年来新闻上总是出现极地地区出现藻类生物、珠穆朗玛峰出现绿色生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植物获得了适合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这其中包括了大气二氧化碳含量。
从叶片化石上得到的发现似乎预示着地球大气情况未来将朝着中新世的大气情况发展,如果未来的发展趋势真是如此,那么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3~8摄氏度,这种情况下两极地区已经不再有冰川和冰雪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那个时候的地球生态又进入了另一种模式,地球生物中一定有一部分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也一定会有生物被淘汰。
*特别说明:此内容源自网络

根据报道,一支考古队伍在新西兰南部的一个远古湖泊中进行钻探工作,因为根据考古队的判断这个位于死火山坑上的已经干涸的湖泊底下应该埋藏了生物化石。经过深达100米的钻探,研究人员在其中发现了藻类、甲虫、植物等生物的化石和残骸,其中的叶片化石最受研究人员关注,这片存在于2300万年前“木乃伊叶片”,不仅因为它们的保存完整度较高,还因为它们能反映那个时期的气候。
为什么远古叶片不会腐烂消失?
从公布的化石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叶片的纹路、昆虫啃咬的痕迹等细节都清晰可见,这说明该叶片的保存程度十分完好。对此可能有朋友会疑惑,这些化石中的叶片经过千万年的自然作用为什么不会腐蚀然后消失,反而形成了如此完好的化石呢?对此考古人员表示,埋藏该化石的湖泊拥有十分独特的地理构造。
经过研究发现,这个湖泊距今至少有2000万年的历史,它的地下结构经过上千万年的地质作用已经出现了连续沉积层,这使得其中的含氧量很低。因此可以推测被埋藏到地下的树叶和其它生物并没有给微生物太多机会去分解,这让它们一直保持着低氧的状态。像这样的沉积层次在南半球是第一次发现,也是目前南半球唯一一个。
科学家从叶片化石中发现了什么?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叶片化石时发现它们已经木乃伊化了,所谓的木乃伊化指的是叶片经过自然环境的作用内部的水分几乎都散发干净,从而留下干枯的叶片。这种状态下的叶片保存着相当多化学物质,因此研究人员利用显微镜对叶片化石进行观察,然后惊讶地发现其中的一些细微纹理和小孔依然清晰可见,它们是树叶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通道。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叶片化石中的碳同位素进行检测,然后把检测得到的数据与中新世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中新世时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0.045%,而之前研究的理论值是0.03%,这说明之前的理论值与实际值存在较大的偏差。
从叶片化石中得到的发现又说明了什么?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中新世时期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现在的二氧化碳含量相比,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大约是0.0415%,这表明中新世时期的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还要高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对叶片化石的形态观察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后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会相应地提高,从而导致植物的繁衍速度更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形成“全球绿化效应”,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几年来新闻上总是出现极地地区出现藻类生物、珠穆朗玛峰出现绿色生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植物获得了适合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这其中包括了大气二氧化碳含量。
从叶片化石上得到的发现似乎预示着地球大气情况未来将朝着中新世的大气情况发展,如果未来的发展趋势真是如此,那么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3~8摄氏度,这种情况下两极地区已经不再有冰川和冰雪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那个时候的地球生态又进入了另一种模式,地球生物中一定有一部分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也一定会有生物被淘汰。
*特别说明:此内容源自网络